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办于1999年,以“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求新求实”为办学思路,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与创业融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融合”的新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旨在培养兼具行业专业技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意思维、前沿的专业视角、娴熟的媒体技能、敏锐的产业意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产业创作紧密结合,学生可全方位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技能和前沿动态。可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作、自媒体运营、广告、影视的动画、大众传媒、虚拟仿真等数字内容服务的专业培养定位。大量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互联网、动漫、游戏、影视、广告、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及政府、教育行业。
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大连薇影时光文化有限公司、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鲲跃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深东寅河科技有限公司、滕泰科技发展(大连)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智云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零点陆壹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建立合作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特效师、自媒体运营师、网页前端设计师等相关实习和就业岗位,涵盖当前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保障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本专业于1999年首届招生,每年招生规模140-240人,目前三年制全日在校生539人,连续三年来,学生就业率达97%以上。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2010年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得了“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生获国赛三等奖2次,省一等奖3次,省二等奖15次、三等奖11次,市二等奖4次,市三等奖1次。参与教育部国家资源库建设子项目两项;教师团队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获省二等奖一次;出版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辽宁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校企合作新形态教材1本,校企合作活页式校本教材3本;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1篇,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著15项、参与教研教改课题4项,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建设省级精品课3门、院级校企合作课程12门,院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院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横向到账金额30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协同中心1个。
本专业现任带头人顾兆旭为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从事高职教育28年,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13年,担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裁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委;主持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指委课题并结题;指导学生多次获得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荣获工信部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先进考务工作者称号;获得“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称号。在专业教学、专业建设、技能竞赛、教改科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趋势,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
教学团队由20名专任教师以及20名行业导师构成。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18:1,专业课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75%。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到5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25%;教师年龄结构优化,青年教师(40周岁以下)占比为55%。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行业发展、满足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由省级专业带头人领军的“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从数字产业产品到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发展先导产业,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大连,一张上下游齐头并进、各地区协同发展的数字产业化版图正加快形成。大连市抢抓信息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贯彻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决策部署,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推动新时代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以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主线,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全力推进数实融合发展。掌握智能化、数字化技能,能够从事设计研发、新媒体运营、影视节目制作、软件开发及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技能人才是促进辽宁省及大连地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

数字媒体产业领域
数字媒体产业可分为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创意设计、数字传媒、数字出版、数字影音六个领域,其中,数字游戏和数字动画是目前数字媒体行业的核心领域,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数字视频、互联网教育、数字出版、VR 和数字文化创意等领域。根据职友集招聘数据显示,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分别为网页设计 4582 个职位、广告设计 2693 个职位、影视制作 953 个职位、动画制作 855 个职位,网页设计类行业提供的职位数目最多,广告设计类行业次之。总而言之,目前市场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通过浏览前程无忧招聘网不同类别行业的上千条招聘信息,分别统计出网页设计类、影视制作类、动画制作类、广告设计类行业以及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公司最想招聘的是具有扎实基本技能、务实努力的员工,特别是必须具备强大的社交技能,如能够与客户沟通,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大部分公司的职位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设计素质(如强烈的色彩敏感度),各类软件操作熟练,具有自主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从人才层次上看,数字媒体技术同其他专业一样,市场需求同样涵盖各个学历层次,主要有高中层次、中专层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等。网页美工、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广告设计各类行业人才层次比例统计如表2所示(数据来源于职友集)。按网页美工、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广告设计相关的职位进行统计,各类行业岗位初入职薪酬待遇统计如表3所示(数据来源于职友集)。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该专业从业薪酬幅度为2000~20000元/月,其中各类行业占比最高为:网页设计类3000~4500元/月,为32.8%;影视制作类3000~4500元 / 月,为32.3%;动画制作类4500~6000元/月,为25.2%;广告设计类2000~3000元/月,为32.4%。平均薪酬分别为网页设计类5121元/月、影视制作类5262元 /月、动画制作类6121元/月、广告设计类4885元/月。
表1 岗位能力结构

表2 岗位类别人才层次 表3 岗位类别收入水平


数字媒体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技术的快速升级迭代,对人才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前沿科技,还需兼具一定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推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升级”,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探索教学实践的产教融合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多年来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开展了包括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产学研合作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近年来专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零点陆壹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市薇影时光文化有限公司、大连山坡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辽宁蓝图智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金普新区啸疯传媒工作室、大连通科应用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伟岸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鸥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大连深东寅河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唢呐文化传媒策划有限公司、滕泰科技发展(大连)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推进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1)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学院出台《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试行)》,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在组织上有保障机制。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担负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等重要任务,将校企合作工作长抓不懈,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2)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和新途径
校企合作的理念得到了提升,贯彻实施“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工作方针,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多途径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在合作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大连地区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3)构建多元导师育人体系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度。学校将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企业教师选拔通过个人申请、企业推荐的形式,优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企业教师资源库。制定企业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企业教师之间、专任教师和企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为校企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4)创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是学院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办学模式、实习就业、订单培养、产教研结合、技术咨询、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是探索和落实“校企双制、工学结合”的平台。委员会应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按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实际需求及学校培训资源现状,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献计献策,促进学校发展。
(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本专业与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零点陆壹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市薇影时光文化有限公司等20名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共同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与技术服务,形成科研团队。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提高了校内教师的技能、科研、教研能力,其中顾兆旭老师获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
(6)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3 个,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分享行业动态、技术交流10余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2个,有利于教师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

部分专业对口实习基地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通过AIGC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运用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精准化需求,促进智慧化教育形态发展,提升数字资源融合创新发展水平。AIGC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迅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专业实践中,在智能化、个性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加力提质。
通过元宇宙内容创作实训系统、数字影视特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威凤教育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实训系统、工学云学生实习综合管理系统筹实训平台,实时捕捉教与学行为大数据,赋能企业、教师、学生、AI、社会多维度的过程评价指标,以学生在各任务点中的实训项目完成情况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任务进度控制能力、检测学生操作动作标准、职业素养等评价指标,充分体现考核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学生需要品学兼修才能达到课程的考核要求,这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数字媒体技术多元化教学实训资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做好学生高水平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一线所具备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依据《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试行)院发〔2020〕3号》、《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教学场所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试行)辽轻院发[2020]16号》等要求,依托省“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对专业实训条件和配套的制度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提升。突出了岗位职业氛围及特色文化建设,多种形式的实训环境,满足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达到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条件要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实习实训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高度与广度,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破了实训受设备、软件等条件的限制,实现了实训在空间上的交互和线上交流,为随时学习、自主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空间。